首页 / 诗歌 / 诗歌中的兴寄方式(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兴”)

诗歌中的兴寄方式(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兴”)

勤科信
勤科信管理员

今天给各位分享诗歌中的兴寄方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兴”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兴寄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兴寄”理论有着深厚的社会现实价值意义,因此在实际诗歌创作过程中,“比兴”思维除了考虑诗歌审美价值以外,还要关注诗歌的社会现实价值,即“心物社会感应”所引发的联想、想象。

意义而不专指某一具体内容,情与物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不是勉强的比附,才算得“兴”。 这样的“兴”,就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创作了。 古代对“兴寄”的要求,这又是一大发展。 “兴寄”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古代写诗或评诗的重要要求,并得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是它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兴寄”说: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兴,指诗歌的美意象对人所产生的感发作用;寄,就是诗歌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所具有的社会内容。“兴寄”,就是要求诗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兴寄”说理论为后人继承,成为他们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

诗歌中的兴寄方式(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兴”)

同时,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等手法,描绘了一个自由欢乐、光明美好的理想境界。文学意义:此诗不仅是陈子昂对东方虬《咏孤桐篇》的赞赏,更是他诗歌理论的实践范例,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倡导的“风骨”与“兴寄”成为唐诗两个重要的质素,对扭转六朝以来柔弱、颓靡的文风具有重要意义。

兴寄词义延伸

1、在“兴寄”这一词义的演变历程中,尽管始终保持着“兴”原有的内涵,但其内涵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不再仅仅局限于作为诗歌创作中的托物寄情手法,而是更加侧重于通过这种表达方式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寄托。

哪些作品体现了唐代兴寄说的文学理论

白居易的《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诗歌中的兴寄方式(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兴”)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少任侠。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子昂集》。

陈子昂,作为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其文学理论对于唐代的文学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他主推的文学理论包括兴寄、风骨、风雅三方面内容。陈子昂的文学作品和他的文学理论突破历史的限制,将人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处于自我境界中,探索宇宙思考人生。

你可能想看: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