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史观公开课(中国文学史 课程百度网盘)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文学史史观公开课,以及中国文学史视频课程百度网盘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求《文心雕龙》时序篇的文学发展史观
1、《文心雕龙》全书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 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2、《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
3、《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最终受到时代和社政治生活的影响。这体现在“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和“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中,将理论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同时,刘勰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在《通变》篇中,他提出了“通变”,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4、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是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的核心观点。主要论点有:政治对文学的影响:“风动于上,而波动于下”;学术思潮对文学的影响;文学自身的继承关系,指出楚辞上承诗经和纵横家散文的风格,又指出楚辞对汉赋以及后世的长久影响。
5、刘勰,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他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时序》篇以历史的眼光,全面审视了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文学的发展脉络,探讨了文学与时代、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理解文学的生成、演变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年级历史教学的工作总结范文5篇
1、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1 我作为一名高一历史青年教师,自从20xx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 的大力关怀下,在历史教研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下,我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也得到了成长。这学期我担任高一3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
2、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五个班的历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3、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学期教学工作总结范文(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4、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篇1 一个学期匆匆过去,我校教研组全组教师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和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为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以下就针对本学期我校教研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郭沫若简介
1、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2、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古文字学家和诗人。他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时期在家塾接受教育。1906年,他进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继续深造,最初学习医学,随后转向文学领域。
3、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一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出生于四川乐山,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1]、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3]。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
4、郭沫若是20世纪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剧作家,还是一位博学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的创作生涯丰富多彩,留下了《漂流三部曲》、《小品六章》等充满个人情感色彩的小说和散文作品。
《中国通史》(修订本)内容简介
1、《中国通史》(修订本)是一本深入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著作。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系统阐述了中国历史的多个方面,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历史、历史发展的地理条件、人的因素、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与法、社会意识形态、历史理论与历史文献、史书体裁与历史文学、中国与世界等。
2、本书为《中国通史》修订本,详细讲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全书共分为九章,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多个方面,从统一的多民族历史到社会意识形态,从历史理论和历史文献到史书体裁和历史文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史的演变。
3、白寿彝,河南省开封市人,是我国一位卓越的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学术生涯跨越了多个领域,为中国的史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25年至1927年,白寿彝就读于上海文治大学和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为他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范文澜主要著述简介 中国通史简编(延安本,暂缺) 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4册) 范文澜著 人民出版社1978年6月第5版 101,3万字 本书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论述中国通史的通史著作。 1941年,该书第1版,从原始社会到清代中叶,先后分两册在延安出版。
5、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和梁启超的通史构想标志着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而范文澜在延安时期编著的《中国通史简编》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成为历史事件中的重要篇章,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修订本经过16年的精心打磨,吸收批评并详实记录,将他的研究事业推向高峰,对读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6、范文澜的史学成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解放战争时,他任北方大学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创办了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并担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主持日常工作,与郭沫若一同 史学界。他不顾工作繁忙,一直从事《中国通史简编》的修订、重写,使其内容更加宏富、精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