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与梁秋实讨论文学(梁秋实的文章)

与梁秋实讨论文学(梁秋实的文章)

勤科信
勤科信管理员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与梁秋实讨论文学,以及梁秋实的文章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梁实秋认为,文学价值仍应是表达永久的,普通的什么?

原话是: 梁实秋的文艺观有两个要点:一是反对以功利的眼光看待文学,二是认为文学应该表达亘古不变的人性。 文学的价值仍应是表达永久的、普遍的人性———能永久,才不会为时间所磨损;能普遍,才不会被空间所局限。

在当时梁实秋认为:“文学的目的是在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种种的现象来表示出普遍固定之人性。”梁实秋认为文学是用来探讨固定普遍的人性,文学的普遍性让他倍受争议。文学的价值在他而言什么时代精神、革命理论、传统思想都不重要,重要的它是否反应了普遍的人性,是否显现无限和超越存在的真理。

梁实秋的文艺观有两个要点:一是反对以功利的眼光看待文学;二是认为文学应该表达亘古不变的人性。梁氏对人性极其重视,但他所主张的人性是抽象的,超阶级的,这显然是错误的。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暂且拘泥于对当时政治价值和标准,判断注重艺术方面的借鉴。

一 对文学的忠诚。 梁实秋的文艺观有两个要点:一是反对以功利的眼光看待文学;二是认为文学应该表达亘古不变的人性。

文学是广大的,而革命不是永久进行的。伟大的文学家足以启发革命运动,革命运动仅能影响到较小的作家。综上所述,梁实秋认为文学与革命并非完全对应的概念。文学是基于人性的表达,而革命则是特定时期的社会运动。

鲁迅与梁实秋的八年“论战”:从学术争论上升到人身攻击

1、“这一点”就是现代文学论战名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论争又从梁实秋和冯乃超之间转回到鲁梁,鲁迅在梁实秋的原题上,新添了两个定语“丧家的”和“乏”。

与梁秋实讨论文学(梁秋实的文章)

2、我认为鲁迅和梁实秋之间的第五次辩论是最有价值的一次。为什么说它有价值呢?主要是双方都在围绕文学批评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什么尖锐的讽刺和人身攻击,也没有什么人事纠纷和党派之争,相对来说比较少。双方都在围绕文学批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一场难得的、有价值的争论。

3、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与梁秋实讨论文学(梁秋实的文章)

梁实秋对文学批评的重新界定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对于一般民众的文艺要求的满足,梁实秋给他们安排了说书、唱戏、通俗文学作品等艺术,因为他们的知识只能理解这样的作品,他们也只对这样的艺术感兴趣,至于伟大的艺术作品,像莎士比亚的戏剧,歌德的《浮士德》,那自然只有伟大的艺术家们才能欣赏、体会。

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来表现思想内容,议论较少,叙述、描写或抒情成分较多,以幽默的方式和喜剧性的情节,活泼、轻松的语言,给人一种揭露性的笑,并使人在笑过之后,看到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分类 因内容不同,一般有讽刺小品,时事小品,历史小品和科学小品之分。 详细说明 散文品种之一。

“新文学”的存在意义同样在于它和尚待争取的“现代文学”品格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既是未来走向的,又是尚未决定的,因此在当时更多是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这个问题自“五四”以来就一直困扰着新文学,在一般认为新文学已取得文坛稳固地位的年,梁实秋依然担心新文学“日久气衰,仍回复于稳固的基础之上”。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

这体现了茅盾对冰心思想研究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方面的独到贡献。但把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的特殊标准拿来普遍地要求进步的民主主义作家,过分强调文学直接改造现实的功能,却又导致对冰心人道主义思想积极意义认识不足的局限。

关于鲁迅骂人计谈梁实秋、王平陵、章士钊、成仿吾、周扬、徐懋庸、新月派和现代评论派不是鲁迅对创造社的人都有偏见,但他不喜欢成仿吾确是事实。新文学社团在成立之初,几乎都有一套齐全的班子:诗人、小说家、还有一个批评家。创造社异军突起的时候,成仿吾就是充当了那个评论家的角色。

你可能想看: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