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歌 / 十七年的诗歌特点(十七年诗歌代表诗人)

十七年的诗歌特点(十七年诗歌代表诗人)

勤科信
勤科信管理员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十七年的诗歌特点,以及十七年诗歌代表诗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十七年时期诗歌创作什么兴起

十七年诗歌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颂歌的兴起:这一时期,颂歌迅速成为诗歌的主导性潮流。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革命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及其主人翁工农兵群众的热烈歌颂,以及对新中国缔造者和 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的赞美。

十七年时期诗歌创作最突出的特征是()的兴起,它迅速成为诗歌的主导性潮流。

十七年时期的中国诗人队伍主要由三类构成:一是诗坛主力,包括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严辰等,他们来自解放区,于六十年代进入创作高峰期。二是1949年前已成名的诗人,如郭沫若、臧克家、艾青、田间、李季等,其特点是调整诗风以适应新时代。

十七年文学的主题多样,包括革命历史题材、社会主义建设、工农兵形象塑造等。在体裁上,既有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也有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兴文体,如报告文学、革命历史小说等。文学史地位 十七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十七年文学,政治抒情诗为什么发达?

政治抒情诗发达的原因,可能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而且能为时代服务,为时代鼓与呼,受普通大众观注。把文学放在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不难发现十七年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抹去的一笔,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历史地位:政治抒情诗是十七年诗歌的主要诗体样式,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等。综上所述,政治抒情诗是一种具有鲜明政治立场和强烈情感色彩的诗歌体裁,它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和排比句式,传达诗人对政治事件和思潮的深刻思考和情感反应。

有一种诗体,叫 政治抒情诗 是十七年诗歌的主要诗体样式。在这种诗体中,诗人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人身份,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思潮的评说与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是强烈的革命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

十七年诗歌的总体特色为“战歌”和“颂歌”。政治抒情诗十分繁荣,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然而,这一时期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民歌体被极端推崇,作为新诗发展的方向,诗歌竭力推崇崇高美和社会功能。在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中,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颂歌成为主要作品。

如何看十七年的散文

十七年文学,政治干预严重,单一的左翼文学控制文化界,作家创作自主性丧失,题材、主题、风格受限。环境影响,文学成政治晴雨表,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文体均受影响。与五四文学相比,十七年文学呈现衰退景象,散文创作也不例外。

指散文创作受条条框框的限制,缺乏创新和个性。在十七年散文创作中,有一批职业散文作家,如杨朔、秦牧、刘白羽等,他们有较丰富的写作经验,对散文的写作模式有较深的认识。

十七年散文的不足之处如下。题材和体裁还不够丰富多样。游记、写景散文、散文诗或诗散文这些品类都很少有佳作问世。散文的流派、个性和风格的形成及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新月派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1、在法国象征派影响下,中国象征派借鉴波特莱尔的对应理论,强调诗歌具象化的多意性、喻拟性和朦胧性,以暗示、隐喻为主要手段,追求观念联络的奇特,省略构思中形象之间的联想过程,直接把最鲜明的感官形象转为意象组接起来。这标志着新诗创作者对诗歌艺术特征有了更深入的把握和理解。

十七年的诗歌特点(十七年诗歌代表诗人)

2、例如,《锦瑟》中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便体现了这一点。综上所述,尽管林徽因的作品与新月派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她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不应被简单地归为新月派或任何其他流派。她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是独立而重要的。

3、新月派,作为现代新诗发展的一个关键流派,深受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该诗派大致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1927年为分界线。

4、【答案】:徐志摩作为新月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真挚的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他的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其艺术上的突出特点表现在:(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2)章法整饬,灵活多样。(3)词藻华美,风格明丽。(4)灵动飞扬,洒脱妩媚。(5)有着循环往复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贺敬之的致青年公民反映了建国初期诗歌所具有的青春昂扬特点

诗歌界的代表人物郭小川,贺敬之创造了“阶梯式”:诗歌形式和叹词的大量运用,为表现战斗豪情而服务。

十七年的诗歌特点(十七年诗歌代表诗人)

十七年时期的中国诗人队伍主要由三类构成:一是诗坛主力,包括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严辰等,他们来自解放区,于六十年代进入创作高峰期。二是1949年前已成名的诗人,如郭沫若、臧克家、艾青、田间、李季等,其特点是调整诗风以适应新时代。

郭小川诗作的总体特色是:具有鲜明的时代光彩,闪耀着哲理的火花。贺敬之曾评价郭小川的诗为“一位毕生为祖国和人民事业而斗争的忠诚战士的心灵中发出来的”歌。无论是欢呼新中国的诞生,还是描绘社会主义建设的欣欣向荣的图画,他的诗都洋溢着真挚的革命 *** ,这是他诗的灵魂所在。

贺敬之把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节奏与中国古典诗赋的对偶、排比的和谐韵律结合起来,把马雅可夫斯基的多层楼梯改为基本上两层对应的楼梯,这样,既有了参差起落的节奏变换,又有了我们民族诗学传统中对称的庄重。如他的《放声歌唱》。

新辞赋体,实质是诗人郭小川创造的新的诗歌体式。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郭小川不拘一格,对诗歌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曾被誉为“革新能手”。由于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民的忠诚,在诗作中表现了大无畏的坚定性与乐观主义精神,所以不断奏出了昂扬的旋律,鼓舞广大人民感奋起来,推动历史前进。

你可能想看: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