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诗学题目(比较文学诗歌分析)
今天给各位分享比较文学诗学题目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比较文学诗歌分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论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
1、论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如下: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在的译介阐发实践、自觉的关系研究和自为的比较诗学。其中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的自身反思和自我立法的灵魂,包括诗学的平行比较、比较诗学关系史研究和比较文学的自身诗学三个环节。
2、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其实质是不同文学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对话,是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精神产品的和谐相处。
3、《比较文学导论》是一部立场鲜明的著作,其反思和批判色彩强烈,同时又是一部与读者心灵相通的实用著作。作者齐马批判了以往研究者在理论结构上的缺失反思,他以德国批判理论为起点,主张在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中发展自身,反省自身,并向法国符号学家格雷马斯等人学习。
4、可以说,他对于该学科的诸种概念与范畴的界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当时的学科走向。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的基础上,他还于1965年与1970年相继发表了《今日之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等文章,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其关于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系列理论主张。
5、文学创作,其实质在于取他人之长,巧妙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而非刻意模仿或生搬硬套。在借鉴的过程中,应当保持对原作的理解与尊重,避免曲解其主旨,更不能为了追求某种效果而破坏作品的原貌。在撰写比较文学类论文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即要比较的两个或多个文学作品或流派。
6、需指出的是,在最初的比较文学译介学或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中,“介”实则是中心、核心,是其全部的起点和终点,“介”贯穿于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或译介学的开始、过程及结束,是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或比较文学译介学的实质,而“译”则是其表象及研究路径。
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的区别
探讨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的区别,首先在于概念与定义。比较文学是研究不同民族文学间相互作用与联系,以及文学与其它艺术、意识形态关系的文艺学分支,而文学比较则泛指对文学领域的比较分析,不专指为学科范畴。
概念和定义不同 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而文学比较并非一个专业名词,它只是对文学和比较这两个词语的组合,可以理解成与文学相关的比较。因此两者的概念和定义不同。
总之,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虽然都涉及到文学的比较研究,但在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为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有助于深入了解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问题?
1、《东方文学史》,季羡林主编,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世界文学名著选读》,陶德臻等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文学理论科目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张隆溪著,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胡经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一门复合型的学科。其研究立足于吸收传统世界文学研究的成果,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把世界文学、欧美文学纳入全球整体格局中,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我们都简称比较文学。
3、排名第一: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二:四川大学排名第三:北京大学专业特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一门复合型的学科,研究立足于吸收传统世界文学研究的成果,并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该专业将世界文学、欧美文学纳入全球整体格局中,旨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4、(法)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戴望舒译,商务印书馆,1937年。(法)基亚:《比较文学》,颜保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5卷),张道真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比较诗学的视角问题
视角与中介 比较诗学存在着视角也中介问题,在广阔的跨文化的语境中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尚要选择一定的独特视角,因为那种包罗万象的诗学在今天已经不再可能。
在探讨比较诗学的视角下,美学的沉思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两层面貌。首先,它以全球多元的文化体系为依托,聚焦于东西方诗歌艺术的比较研究。在这个层面上,学者们探寻共享的文学法则,致力于构建一种融合中西特色的文论框架,以期在中国的理论土壤中孕育出独特的文学理论体系。
世纪50年代的美国学派在比较文学领域开创了新的篇章,提出了“美学的沉思”这一研究视角。这一学派突破了法国学派的传统,不再局限于以考据为主,而是将比较文学的范围扩展到超越语言的文学研究,实现了从影响研究到平行研究甚至跨学科的转变。
关于比较文学的著作有哪些
1、(法)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戴望舒译,商务印书馆,1937年。(法)基亚:《比较文学》,颜保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5卷),张道真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2、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文艺批评的新动向》反映了理论的更新与变革,《交流》《零墨新笺》等著作展示了跨文化对话的深化。《新诗杂话》和《谈艺录》关注了现代诗歌的创作和批评,显示出文学形式的多样性。
3、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文学巨匠曾通过作品如《摩罗诗力说》和《俄国近代文学杂谈》对各国文学进行比较。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系统介绍比较文学理论,陈铨的《中德文化研究》、钱钟书的《谈艺录》和朱光潜的《诗论》等著作对学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进入7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果。
4、(8)1958年9月,北卡罗莱纳大学在教堂山大会上,韦勒克作《比较文学的危机》,挑战法国学派,语惊四座,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确立了美国学派,打破了法国学派的一统天下。(9)1976年,台湾出版古添洪、陈慧桦编《比较文学垦拓在台湾》,乃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
中国诗学内容提要
总结而言,叶维廉对中国诗学的贡献在于他对道家美学、古典诗学、比较文学、中西比较诗学的深入研究与独到见解。他的分析入微、评论深邃,不仅揭示了中国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奥妙与核心,更探讨了诗学与美学的理论与实践。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诗学的核心概念——赋、比、兴,以朱自清的《诗言志辨》和赵沛霖的《兴的源起》为研究基础,从中国诗学和民族艺术思维的角度出发,对赋、比、兴的起源进行了初步的剖析。
自成立以来,研究中心始终坚持文献研究与理论研究并重,关注诗学的文学本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吸收多学科理论。
三四十年代胡风、冯至、唐湜等从不同的路向丰富和发展了生命诗学的内涵,其中胡风强调诗与人的统一,强调诗歌内容形式同生命机能的关系,而冯至则把存在主义引进了中国生命诗学的建构,唐湜则把生命的意义引进到了诗歌意象的讨论之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