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文学史的发展(日本文学汉译史)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日本汉文学史的发展,以及日本文学汉译史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急!!中古日本文学的历史分期及主要成就
日本最早的书面文学出现于八世纪初叶,即“奈良时期”(710-784)。这时期书面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古事记》与《万叶集》。当时日本还未创造出“假名文字”,这两部著作都是借助汉字写成的。前者汉字既用于表义,又用于表音;后者汉字主要用做表音符号。《古事记》是一部记录古代神话与传说的作品,成书于公元712年。
这时期文学中最早出现、同时又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是“军记物语”。十三世纪三十年代,首先出现了《保元物语》与《平治物语》,然后继之又出现了《平家物语》。由于这时的政治动乱离不开战争这一形态,所以这些作品都着力描写了新兴的武士驰骋战场,叱咤风云的形象。
日本历史经历了大和(三世纪至七世纪)、奈良(710—794)、平安(794一1192)、镰仓(1192一1333)、南北朝(1334-1392)、室町(1392—1600)、江户(1600~1868)、明治(1868—1912)、大正(1912一1926)、昭和(1926—1988)、平成(1989-)等朝代。 古代文学.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王朝时代的文学。
上古时代指的是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时代。在中国,上古时代一般指的是夏朝以前。上古时代有一个叫做“远古时期”、“三皇五帝时期”、“史前时期”,由于文字还未出现,所以当时的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无法考证,流传过程中就具有了神话色彩。上古时代的帝王有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
从1926年的 2种到1938年的29466种,出版数量呈现显著增长。1927年7月,岩波书店出版了普及版丛书——“岩波文库”,以袖珍平装本形式出版世界文学名著,定价以每100页日元2角为标准,实行分册零售方式。至1971年,共出版了3300种,6亿册,至今仍是岩波书店的代表性出版物。
古代日本文化的平安时代
1、日本的平安时代,大约始于8世纪末,即公元794年,而其结束时间则定在12世纪末,具体年份为1185年。这400年间,平安时代不仅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日本文化与艺术发展的黄金年代。当时,日本的首都平安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平安京位于今天的京都,其名称的由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2、在艺术方面,平安时代建筑、雕刻和绘画都表现出明显的日本特色。法成寺和凤凰堂的建造,体现了净土宗的美学。绘画领域,大和绘的兴起,将日本风土和人物描绘结合。音乐上,雅乐融合外来元素,平安后期发展出日本风的神乐和宫廷音乐。
3、. 平安时代绘画的发展:平安前期绘画受外来影响,后期产生了描绘日本风土人物的“大和绘”,代表作为《源氏物语绘卷》。1 平安时代音乐的变迁:雅乐在平安时代流行,平安后期出现了结合管弦乐的“御游”,表明音乐开始独立发展。
4、平安时代(へいあんじだい)是日本古代的最后一个历史时代,始于794年桓武天皇将首都从长冈京迁移到平安京(现在的京都)时,止于1192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此时代以其首都平安京命名。平安时代是日本天皇政府的顶点,也是日本古代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
汉学的世界汉学
1、世界汉学概况: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 的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周边 的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就日本文学来说,它接受中国较早,不仅借用中国的语言符号,而且刻意模仿中国古典诗文的内容和形式:袭取意匠,因承手法,摹拟题目,采撷成句。
2、世界汉学概况,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周边 的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周边 的汉学,主要是指日本、韩国和越南的汉学研究。在这些 中,日本的汉学研究尤为突出,它不仅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在文学创作上更是刻意模仿中国古典诗文的内容和形式。
3、《世界汉学》是世界各国汉学家的园地,她同德、英、俄、美、日、荷兰、瑞典、葡萄牙、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汉学机构,有广泛联系,并有许多资深汉学家出任国际编委。
4、西方汉学:西方汉学具有浓重的西方学术的色彩,与日韩汉学、俄苏汉学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5、域外汉学研究,也称为国际汉学、海外汉学、世界汉学,是国外学者对中国各方面各领域开展研究的综合性学科。
6、《世界汉学(2009秋季员)》内容简介:“汉学”之与“世界”相关,是题中本有之意:究其终极,汉学作为一门关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学问,本是一门“世界”的学问——汉学学科的传统主体乃是中国本土学术圈之外的其他文化中人(当然也包括海外的华夏苗裔),汉学的话语场域,主要发生在中国本土之外。
日本文学有什么特点?
1、日本的地理、社会和历史条件共同塑造了其独特的文学特征。 在近代以前,日本文学的形式主要是短小且结构简单的。古代的短歌文学最为繁荣,后来发展出了连歌、俳谐、俳句等形式,至今仍然流行。由于日语音节和古调的单纯性,日本诗歌没有押韵的传统,因此很容易与散文融合,形成散文诗化的特点。
2、内向性和内省性:日本文学的一个传统是作家追求感情上的纤细体验,主要表现在日常平淡的生活中,对社会和人生进行冷静的思考。纤细、含蓄:日本文学在形式上表现出的特点是短小精悍,结构单纯。
3、因而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对卑微、丑陋不加回避。如田山花袋小说中对情欲的描写,白鸟作品中对白痴、疯子、丑女的刻画都加以如实的展示。(3)在写作方式上,要求作家自我忏悔和自我暴露。日本自然主义作家都偏重于写自己身边的生活题材,写自己最熟悉的事情。
4、日本的文学的特点就是文章短小,并且他的风格是比较细腻的,在一些特殊的地方描写又是比较含蓄的,可以说日本的文学和中国的文学在某些方面是有着类似情况的。但是如果要将日本的文学和中国的文学进行一个对比,日本的文学作品结构都是比较简单的,中国的文学作品结构较为复杂。
5、日本文学的内向性格。日本文学的一个传统就是作家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从日本最早的诗集《万叶集》来看,其主流即是抒情诗和写景诗。
6、日本文学:追求感情上的纤细体验,主要表现日常的平淡生活,并在这种平淡中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冷静思考。其作品往往与阶级冲突无关,更多地基于“真”、“哀”、“艳”、“寂”的文艺观。中国文学:与政治挂钩,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它包含数千年悠久历史,各种流派自由发展,展现出辩证、成熟、大气的特点。
中古日本文学的历史分期及主要成就
古代前期文学大约在公元前后,日本基本结束了原始共同体社会。最初出现的是一些地方上的群小酋长国。五世纪,在大和地方(今奈良县的一部分地区)兴起的强大豪族天皇氏,逐步统一了日本,建立了“大和政权”。日本古代天皇制中央集权 的建立,与接受中国文化、技术有密切的关系。
日本文学已脱离了那种片断式的古代传说,发展成具有完整结构的短篇小说的形式。 到了十一世纪初,由贵族妇女之手创作了许多散文文学的新的体裁:基于作者个人生活体验写成的“随笔文学”及“日记文学”,以及由作者通过虚构创造出来的“物语文学”等等。
日本历史经历了大和(三世纪至七世纪)、奈良(710—794)、平安(794一1192)、镰仓(1192一1333)、南北朝(1334-1392)、室町(1392—1600)、江户(1600~1868)、明治(1868—1912)、大正(1912一1926)、昭和(1926—1988)、平成(1989-)等朝代。 古代文学.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王朝时代的文学。
上古时代指的是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时代。在中国,上古时代一般指的是夏朝以前。上古时代有一个叫做“远古时期”、“三皇五帝时期”、“史前时期”,由于文字还未出现,所以当时的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无法考证,流传过程中就具有了神话色彩。上古时代的帝王有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
日本汉文学史内容简介
1、《日本汉文学史(套装上中下册)》是一部全面梳理日本汉文学发展历程的权威著作。作为阅读文学史的爱好者,我深知仅凭理论阐述而缺乏具体实例和丰富史料的书籍,很难让人真正理解和欣赏文学的魅力。因此,这部作品在深入理论探讨的同时,更注重对具体文学家生平及其代表作品的详尽介绍。
2、王向远的著作集中的第三卷,名为《日本文学汉译史》,堪称国内外首部全面探讨日本文学在中国翻译历程的专著,同时也是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第一部国别文学翻译史的里程碑。该书以翻译家和译作为核心,将中国接受日本文学的历史划分为五个关键时期。
3、冈村繁先生,日本著名的汉学家,其著作《周汉文学史考(精)(繁体竖排版)》是《冈村繁文集》之一,书中深入探讨了从西周至汉建安年间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作家以及文学史现象。
发表评论